多普勒效应的奥秘

1946 字

一、简谐波

事实上,按照波形可以划分多种类型的波,比如:方波、三角波、锯齿波、脉冲波等,但有一种波比较特殊,这就是简谐波,或者称为正弦波/余弦波。这是因为:

简谐波是最简单,最基础的波,并且根据傅里叶定理,任何周期性的波形,都可以表示为一些不同频率、振幅和相位的简谐波的叠加

简谐振动是简谐波的”源头”和”基础”,为什么这么说呢?

1. ✅ 波是由振动产生的

  • 没有振动,就没有波
  • 简谐波的“源头”就是一个做简谐振动的物体(波源)
    • 比如:音叉振动 → 产生声波
    • 手抖动绳子一端 → 产生绳上的横波

🔊 波的本质是:振动状态在空间中的传播

2. ✅ 波中的每个质点都在做简谐振动

当你看到一个简谐波在传播时:

  • 看似是“波形”在移动,实际上,介质中的每一个小部分(质点)都在原地做简谐振动
  • 只是它们的振动有时间差(相位差),看起来像波在动

📌 简谐波 = 无数个简谐振动 + 相位延迟

1.1 简谐振动

一句话定义简谐振动为:

简谐振动是一种物体在“回复力与位移成正比、方向相反”的力作用下,围绕平衡位置做周期性往复运动。比如弹簧振子、单摆等

在初始位置即$x=0$处的简谐振动的描述方程如下:

$$y(0,t) = A\sin(\omega t + \phi _{0})$$

  • 横轴表示为 时间
  • 纵轴表示为 位移
  • 图像是一条随时间上下震荡的曲线,描述一个点的运动

上面所说的波是振动状态的传递,这个振动状态不会瞬间传递到远处,而是以波速v向远处传递,这样:

位置x处的点,要等到时间 $t=\frac{x}{v}$ 之后,才能收到波源在更早时刻 $t-\frac{x}{v}$ 发出的振动状态

因此在位置 $x$、时间 $t$ 的位移,等于波源(x=0)在时间 $t-\frac{x}{v}$ 的位移:

$$y(x,t)=y(0,t-\frac{x}{v})=A\sin(\omega(t-\frac{x}{v})+\phi _{0})$$

整理得:

$$y(x,t)=A\sin(\omega t -\frac{\omega}{v}x + \phi _{0})$$

1.2 角频率、频率与波长

👉 相关定义

名称 定义 单位 关系
波长$\lambda$ 一个周期在空间中的长度 m
频率$f$ 单位时间内完成多少个周期 Hz,即周期/秒
角频率$\omega$ 单位时间内包含的相位(弧度)数 弧度/秒(rad/s) $\omega = 2\pi f$
波速$v$ 波在单位时间内前进的距离 m/s $v = \lambda \cdot f$
波数$k$ 单位长度内包含的相位(弧度)数,或者说“空间频率” 弧度/米(rad/m) $k=\frac{2\pi}{\lambda}$

这样则有:

$$\frac{\omega}{v} = \frac{2\pi f}{v} = \frac{2\pi f}{\lambda f} = \frac{2 \pi}{\lambda} = k$$

这样上面推导的波的描述方程可以改写为:

$$y(x,t)=A\sin(\omega t -\frac{\omega}{v}x + \phi _{0}) \Rightarrow y(x,t)=A\sin(\omega t -kx + \phi _{0})$$

通常工程上把空间项放在前面,把时间项写在后面,并根据传播方向调整符号:

  • $kx-\omega t$:表示波沿着x 正方向传播
  • $kx+\omega t$:表示波沿着x 负方向传播

所以,沿 x 正方向传播的波写为:

$$y(x,t)=A\sin(kx - \omega t + \phi _{0})$$

1.3 波的分类

维度 类型 产生方式 实例
介质需求  机械波   由介质中的质点振动产生,
振动通过粒子间的相互
作用力在介质中传播
声波、水波、地震波
电磁波 由加速运动的电荷产生,变化的电场
产生磁场,变化的磁场又产生电场,如此交替传播
无线电波、微波、红外线、
可见光、紫外线、X射线、伽马射线
传播方向 横波 介质质点(或场)的振动方向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 电磁波、绳子上的波、地震波中的S波(横波)
纵波 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平行于波的传播方向,形成疏密相间的区域 声波(空气/液体中)、弹簧上的疏密波、地震波中的P波
波形 脉冲波 一次短暂的扰动或单个振动周期产生的波 拍手产生的声波脉冲、投石入水产生的单个水波圈
连续波 持续、有规律的振动产生的波,具有固定的频率和波长 激光、广播电台发射的载波

二、多普勒频移

多普勒效应的本质是:源和观察者之间的相对运动,改变了波的“到达节奏”,表象为接收到的频率和波源的频率不同:

  • 如果两者靠近,波被“压缩”,接收到的频率升高
  • 如果两者远离,波被“拉伸”,接收到的频率降低

👉 直观理解

假设你的朋友站在远处以恒定的速度和恒定的频率向你扔小球,你每秒能接到一个小球,在某个时刻,你的朋友朝你走了过来,这个时候虽然扔球的速度和频率不变,但是你们两个的距离变小了,这就意味着可能0.5秒你就能接到一个小球!

我们假设波源以恒定速度v向观察者靠近,那么经过$\bigtriangleup t$秒内,波源与观察者的距离减少了$v\bigtriangleup t$的距离,那么取1秒时,总路程减少的距离为 v,这相当于每秒多接收了$\frac{v}{\lambda}$个波峰,这个每秒多出的波峰数,就是频率的增加量,也就是多普勒频移

$$f_{d} = \frac{v}{\lambda}$$

当然如果波源不是正对着观察者运动,而是有一个夹角$\beta$,那么只有速度在观察者视线方向的分量才会影响距离变化,此时公式为:

$$f_{d} = \frac{v \cos \beta}{\lambda}$$

👉 公式推导

假设有两个波峰,目标移动速度为$v_{r}$,其中$v_{r}>0$表示目标远离波源,$v_{r}<0$表示靠近波源,则有

1. 第一个波峰:

  • 发射时间:t = 0
  • 目标距离:d
  • 传播时间:$\frac{d}{c}$
  • 到达目标时间:$t_{1} = \frac{d}{c}$

2. 第二个波峰:

  • 发射时间:$t = T_{0}$
  • 在$T_{0}$时间内,目标移动了$v_{r}T_{0}$(径向分量)
  • 所以当第二个波峰发射时,目标距离波源为$d+v_{r}T_{0}$
  • 传播时间:$\frac{d+v_{r}T_{0}}{c}$
  • 到达目标时间:$t_{2} = T_{0}+\frac{d+v_{r}T_{0}}{c}$

3. 目标感知周期:

目标接收到的两个波峰之间的时间间隔为:

$$T_{r} = t_{2}-t_{1} = (T_{0}+\frac{d+v_{r}T_{0}}{c})-\frac{d}{c} = T_{0}(1+\frac{v_{r}}{c})$$

4. 目标接收到的频率:

$$f_{r} = \frac{1}{T_{r}} = f_{0} \cdot \frac{1}{1+\frac{v_{r}}{c}}$$

5. 近似处理:

当$v_{r} << c$时,根据近似:

$$\frac{1}{1+x} \approx 1-x$$

可得:

$$f_{r} =f_{0}(1-\frac{v_{r}}{c})$$

6. 多普勒频移:

$$f_{d} = f_{r} -f_{0} = f_{0}(1-\frac{v_{r}}{c}) -f_{0} = -f_{0} \cdot \frac{v_{r}}{c}$$

代入$f_{0}=\frac{c}{\lambda}$:

$$f_{d} = -\frac{v_{r}}{\lambda} = -\frac{v}{\lambda} \cos \beta$$

注意,多普勒频移公式在某些教材上没有带有负号,这并不奇怪,它仅仅取决于如何定义“正方向”和“相对速度$v_{r}$”的符号约定

//